医院动态
2025年广州首届艾利克森临床催眠系统培训课程(初阶)圆满结业!中阶Ⅰ火热招募中~
2025年8月1日至3日,由中国艾利克森临床催眠研究院主办的"临床催眠(广州)连续培训项目初阶课程"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多地的精神心理科医师、心理咨询师、高校研究者等专业人士齐聚一堂,通过三天系统学习,深入掌握临床催眠的理论基础与实操技能,为推动催眠疗法的规范化应用注入新动能。
权威背书 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作为国际催眠学会(ISH)在中国的唯一国家会员组织,中国艾利克森临床催眠研究院依托“中德班催眠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十余年教学经验,本次初阶课程由核心导师黄河清领衔授课。黄河清教授任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是教授、副主任医师,神经病学博士学位,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她的学术与行业影响力广泛,担任多个协会重要职务,还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作为研究院常务理事、临床催眠培训师,她是国内知名心理催眠专家,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她深耕催眠领域多年,深入研究催眠理论,擅长将催眠技术用于实际案例,助众多患者解决心理问题。
图丨讲师-黄河清教授
课程延续了"理论筑基+技术实操+伦理规范"的三维架构,涵盖临床催眠的历史沿革、现代理论与技术、临床应用三大模块,其中艾利克森取向催眠的理念与技术、催眠评估及伦理规范等内容被列为重点学习单元。据介绍,该连续培训项目已培养千余名专业人才,其中600余人获德国催眠疗法学会(MEG)认证,为催眠技术的本土化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溯本求源 解码催眠疗法的发展脉络
课程开篇以 "历史纵贯线" 形式梳理了催眠疗法从古代仪式到现代科学的演进历程。从 5000 年前古埃及的睡眠寺庙、中国古代的 "祝由科",到 18 世纪梅斯梅尔的 "动物磁力说",再到 19 世纪布雷德正式提出 "催眠术(Hypnotism)",学员系统了解了这一疗法在争议中逐步走向科学化的曲折历程。
值得关注的是,课程特别解析了艾利克森学派的革新意义。作为现代催眠疗法的奠基人,米尔顿・艾利克森将催眠重新定义为 "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聚焦的、有意义的互动过程",其开创的间接暗示、隐喻故事、利用阻抗等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催眠的权威式干预模式。通过案例视频演示,学员直观感受到艾利克森如何通过 "握手导入"" 混乱技术 " 等创新方法,激活来访者的内在资源。
知行合一 聚焦临床实用技术训练
为打破 "催眠即放松" 的认知误区,课程设置了丰富的实操环节。在 "注意力聚焦" 练习中,学员通过视觉追踪、听觉筛选等任务,亲身体验 "选择性注意" 如何改变感知觉;在 "暗示技术" 分组演练中,大家尝试用直接暗示("你可以闭上眼睛")与间接暗示("当人们放松时,眼睛或许会自然闭上")引导同伴,理解不同暗示风格的适用场景。
针对临床常见的 "控制恐惧" 误解,课程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咨询场景:当 "来访者" 质疑 "是否会失去意识" 时,学员需运用 "合作原则" 回应 ——"催眠是你我共同参与的过程,你始终保有选择的自由"。这种互动式教学让学员深刻体会到,催眠的核心是 "利用来访者自身资源",而非外力操控。
自我催眠技术训练成为课程亮点。导师指导学员根据 "SMART 原则" 设定个性化目标,通过 "眼球转动法"" 渐进式放松法 "等技术进行自我调节。来自成都的精神科医师表示:" 掌握自我催眠不仅能用于自我关怀,更能教会来访者成为自己的 ' 催眠师 ',这正是赋能理念的生动体现。"
此外,课程将伦理教育贯穿始终,重点解读了国际催眠学会(ISH)2018 年修订的伦理守则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针对 "催眠能否恢复记忆"" 舞台催眠与临床催眠的区别 " 等敏感问题,导师结合案例强调:临床催眠不得用于舞台表演,不得暗示违背来访者意愿的内容,尤其在创伤治疗中需慎用年龄退行等技术。
学员反馈 满载收获迈向实践
结业仪式上,学员们分享了三天的学习感悟。有来自高校的心理咨询师说:"课程颠覆了我对催眠的认知 —— 原来催眠不是让来访者 ' 睡着 ',而是帮助他们 ' 醒来 ',唤醒那些被忽略的内在力量。" 在医院工作的学员则计划将学到的疼痛管理技术应用于临床:"催眠暗示与药物镇痛结合,或许能为患者带来更多舒适。"
从神秘仪式到科学疗法,从权威操控到合作赋能,三天的初阶培训为学员打开了临床催眠的认知之门。正如黄河清教授在总结时所言:"催眠的力量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治疗师对人性的敬畏与理解。当我们放下 ' 改变他人 ' 的执念,才能真正成为来访者自我疗愈的伙伴。" 随着首批学员顺利结业,这些兼具理论素养与实操能力的专业人才,正逐步成为推动中国临床催眠规范化发展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