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偶尔丧到活着没劲,多数时候又对明天有盼头 —— 心理的 “中间地带”,你真的看见过吗?
我们都知道心理有问题的人,有些表现明显,但大多数会表现得很正常。想想自己,大部分时间很正常,但有的时候情绪上头,会有类似很绝望的焦虑感或者抑郁感觉…… 其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经历各种情绪波动,可到底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出现哪些情况又可能是心理异常呢?
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我们首先要知道怎样才算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个概念是怎样去理解的?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医学上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标准,至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从理论上来讲,也应该是有标准的。但由于人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其标准就比较难以确定,但也有些指标是定性的、极其重要且被公认的,以下几项指标:
1、常能和他人建立积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2、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3、乐于学习和工作,并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其智慧和能力,获取最大的成就;
4、有正确的自我观:一种客观、全面、动态且自洽的自我认知与态度。它既不陷入 “自我否定” 的极端,也不落入 “自我膨胀” 的误区,而是能让你清醒地看见自己,同时平和地与自己相处。
5、有正常的行为和与周边人和物协调的个性;
6、能面对现实、把握现实;
7、人的心理特点符合其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标准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两条:一是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二是在处理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时把握好“度”。达到这两条标准的人,就能融入社会,受到他人的认同与帮助;自己也感到满足和愉悦,这就是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灰色区”理论
在参考《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专业书籍,以及众多权威学术文献的基础上,我们从多个维度来进行区分。同时,为了让大家对心理健康状态有更全面的理解,这里引入心理健康灰色带理论。人在心理健康上存在着一个广泛的灰色区域。具体来说,如果将人的精神健康比作白色,精神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的精神状况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换言之,灰色区可谓是人非器质性精神痛苦的总和,其中包括了人的心理不平衡、情绪障碍及变态人格。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情绪状态。
图 I 心理健康灰色区理论
灰色区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浅灰色与深灰色两区域。浅灰色区的人只有心理冲突而无人格变态,其突出表现为由诸如失恋、丧亲、夫妻纠纷、家庭不和、工作不顺心、人际关系不佳等生活矛盾而带来的心理不平衡与精神压抑。深灰色区的人则患有种种异常人格和神经症,如强迫症、恐人症、癔症、性倒错等症状。浅灰色区与深灰色区之间也无明确界限。
心理状态简单自测指南
一般心理问题
如果你出现了以下情况,可能处于一般心理问题状态:
01、因现实生活、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现实因素,产生了后悔、厌烦、自责等不良情绪。
02、这些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 1 个月,或者间断地持续满 2 个月,且不能自己化解。
03、不良情绪仍在理智控制范围内,行为正常,能基本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只是效率有所下降。
04、只有最初引发情绪的事件会导致不良情绪,不会因为其他类似或相关的事情而产生。
严重心理问题
若符合以下条件,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
01、由较为强烈、对自己危害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由此体验到冤屈、失落、恼怒、悲哀、悔恨等痛苦情绪。
02、痛苦情绪从产生开始,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03、面对刺激时反应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失去理智控制,随着时间推移痛苦会逐渐减轻,但仅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干预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04、存在泛化现象,不仅最初的刺激会引起痛苦情绪,与当初类似或相关联的刺激也会引发痛苦情绪。
精神症性心理问题
出现以下情况,可能处于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状态:
01、属于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早期阶段。
02、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陷。
03、可参考许又新教授的鉴别要点,即关注内心冲突的性质、病程(持续时间)和社会功能破坏程度。
若出现 “严重心理问题” 后一年之内,社会功能出现严重缺损,要考虑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可能。需要注意的是,本自测指南旨在帮助大家初步了解自身心理状态,筛查可能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若需获得准确诊断,建议前往专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由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进行全面评估。本指南仅作为自我审查的辅助工具,不能替代专业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