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热线:020-22252225
020-22252225
心理咨询
< >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科普 >

心理科普

联系我们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722号

020-22252225

心理科普

心理学解析 I 创伤严重的人,反而会更善良,更易受伤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87 发布时间:2025-11-04

#心理创伤#

-Psychological Trauma-

 

当我们观察身边经历过严重创伤(如虐待、事故、暴力、丧失等)的人时,常会发现不少的他们会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特质:他们比普通人更懂得体谅他人、愿意付出(更善良),却也更容易在关系中受伤、被负面情绪裹挟(更易受伤)。

 

这种看似 “矛盾” 的表现,并非单纯的性格选择,而是创伤后心理机制重塑的结果。我们可从心理创伤理论切入,拆解其背后的成因,并提供可操作的自检与自救方法,帮助理解创伤者的内心世界,也为自我调整提供方向。

 

 

“创伤影响” —心理创伤理论

 

要解释 “创伤者为何更善良也更易受伤”,首先需要明确:严重创伤会打破个体原有的心理平衡,重构其 “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关系模式”—— 这一过程可通过三大核心理论来理解:

 

1.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威胁敏感性” 理论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严重创伤(如目睹暴力、经历虐待)会让大脑启动 “过度保护机制”:创伤事件带来的强烈恐惧、无助感,会让大脑的 “杏仁核”(情绪中枢)长期处于激活状态,形成 “威胁敏感性偏差”—— 即创伤者会不自觉地将中性信息(如他人的沉默、微小的批评)解读为 “潜在威胁”,同时对他人的痛苦(如别人的委屈、困难)更敏感(因为曾亲历类似的无助)。这种 “偏差” 是一把双刃剑:对他人痛苦的敏感,让他们更愿意伸出援手(善良的起点);对 “潜在威胁” 的过度警觉,又让他们容易在关系中感到 “被伤害”。

 

2.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依恋模式破坏” 理论

 

若创伤发生在长期关系中(如童年虐待、长期家暴),会导致 “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其核心影响是依恋模式的破坏。根据约翰・鲍尔比的 “依恋理论”,健康的童年依恋(如父母的稳定关爱)会让个体形成 “安全型依恋”—— 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相信他人会可靠。但严重创伤会打破这种信任,让创伤者形成 “焦虑 - 回避型依恋”:

一方面,他们极度渴望被认可(害怕再次被抛弃),因此会通过 “过度付出、讨好” 来维持关系(表现为 “善良”);

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因为对 “被伤害” 的恐惧,在关系中过度警惕(如对方稍有疏忽,就觉得 “对方不爱自己了”),进而容易受伤。

 

3.创伤的“道德代偿”与“自我价值重构”理论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提到:经历过极端创伤的人,常会通过 “赋予创伤意义” 来重建自我价值 —— 其中一种常见方式是 “道德代偿”:因为自己曾被痛苦对待,所以 “不想让别人经历同样的痛苦”,于是通过帮助他人、迁就他人来证明 “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善良的”。这种 “代偿” 本质上是创伤者对 “自我认同” 的修复,但也容易让他们陷入 “以他人需求为中心” 的陷阱:忽略自己的感受,只为满足他人期待,最终因 “过度消耗” 或 “期待落空” 而受伤。

 

为什么创伤严重的人 “更善良”,也 “更易受伤”?
 

 

“更易受伤” 的 3 个核心根源:不是 “玻璃心”,是创伤留下的 “心理漏洞”。创伤者的 “易受伤”,本质是创伤破坏了他们的 “心理防御系统”,导致情绪、认知、边界出现 “漏洞”:

 

1. 情绪调节能力受损:严重创伤会让大脑的 “前额叶皮层”(负责情绪调节的区域)功能减弱,而 “杏仁核”(负责恐惧、愤怒的区域)过度活跃。这导致创伤者的情绪像 “没有刹车的车”。

 

2. 自我边界模糊:创伤往往伴随着 “边界被侵犯”(如身体虐待、情感操控),导致创伤者长大后无法建立清晰的 “自我边界”:他们会不自觉地将 “别人的问题” 当成 “自己的问题”,也会轻易让别人侵入自己的 “心理空间”。

 

3. 认知偏差:受 PTSD 的 “威胁敏感性偏差” 影响,创伤者会形成 “灾难化认知”:将小问题放大为 “不可挽回的后果”,将中性信息解读为 “负面信号”。

 

 

如何自检 “创伤影响”,自救?
 

 

1.识别“创伤”的四个信号

 

先通过以下 4 个维度,判断自己是否处于 “过度善良且易受伤” 的状态(符合 3 项及以上,可能需要关注):

 

       情绪信号:是否经常因为别人的情绪而影响自己(如朋友不开心,你也会跟着焦虑好几天)?是否一点小事就会触发强烈的负面情绪(如委屈、愤怒、恐惧),且难以平复?

 

       行为信号:是否习惯 “优先满足别人的需求,再考虑自己”(如吃饭时先点别人爱吃的,自己爱吃的最后才点)?是否很难拒绝别人的请求,即使自己不愿意(如同事让你帮忙加班,你说不出 “不”)?

 

       认知信号:是否会将别人的问题归咎于自己(如朋友和你吵架,你会想 “是不是我说话太冲了”)?是否觉得 “只有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喜欢我”?

 

       关系信号:是否在关系中经常感到 “委屈”(如 “我为他做了这么多,他却不珍惜”)?是否容易遇到 “消耗型” 的人(如对方只索取,不付出),且难以脱离这样的关系?

 

2.建立边界,明确需求

明确自身需求:每天花 5 分钟思考 “今天想满足什么需求”,写下来并告诉自己:“我的需求和他人需求同等重要,不必为迁就别人放弃自己的需求”。

 

从 “小拒绝” 练起:不急于挑战难拒绝的请求,先从小事入手。拒绝时少解释(解释越多越易妥协),语气温和但坚定,多次练习后会发现:拒绝不会导致被抛弃,反而能赢得尊重。

 

区分责任归属:用 “这件事的后果谁来承担” 区分 “我的责任” 和 “别人的责任”。

 

3.重建安全认知

“证据反驳法” 破灾难化思维:产生负面猜测(如 “他不回消息,肯定不想理我”)时,立刻问自己 “有什么证据支持?有什么证据反对?”。通过找反对证据,能发现想法只是 “猜测” 而非 “事实”,减少焦虑。

 

建 “安全清单” 稳心态:创伤者易忽略当下的安全,可写下生活中 “安全的证据”。感到恐惧或不安时,读一遍清单,帮自己从 “创伤记忆” 拉回 “当下现实”,确认 “现在的我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