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从抑郁到躁狂的 “摇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世界是怎样的?
真实案例:从误诊到康复的两年
“医生,我好像被魔鬼附身了。”28 岁的陈先生(化名)坐在诊室里,眼神疲惫又困惑。前三个月,他每天只睡 3 小时就能连续工作 18 小时,一口气签下三个创业项目,坚信自己能 “改变世界”;而现在,他连续一周卧床不起,连喝水都觉得费力,脑海里反复闪现 “活着没意义” 的念头。
这不是 “情绪不好” 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被称为 “双相情感障碍” 的精神疾病。今天,我们通过陈先生的治疗故事,聊聊这种常被误解的 “心灵过山车”。
陈先生的第一次异常出现在大学毕业那年。毫无征兆地,他开始失眠,整夜研究哲学论文,白天却精神亢奋,在社交平台发表数千字的 “人生感悟”,认为自己 “看透了宇宙真理”。家人以为他 “压力太大有点躁”,直到他刷爆五张信用卡买了一堆用不上的设备,才被强行带去医院。
最初,他被诊断为 “抑郁症”,服用抗抑郁药后,反而出现更严重的兴奋状态 —— 连续 48 小时不眠不休,在街头向陌生人宣讲自己的 “商业计划”。二次就诊时,医生发现他既往有明确的 “躁狂发作史”,最终确诊为 “双相情感障碍 Ⅱ 型”。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2020 版)。患者会经历两种极端情绪状态:
• 躁狂 / 轻躁狂:情感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
• 抑郁:情绪低落、精力减退、活动减少
这两种状态可能交替出现,也可能混合存在,中间会有情绪正常的 “间歇期”。
普通情绪波动有明确诱因(如升职开心、失恋难过),程度较轻,不影响社会功能。而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
• 无明显诱因或诱因与反应程度不符(如因一句话兴奋数天)
• 持续时间长(躁狂至少 1 周,抑郁至少 2 周)
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如辞掉工作、断绝社交)
根据发作程度和类型,主要分为:
• Ⅰ 型:至少有 1 次躁狂发作(严重到需要住院),可伴有抑郁发作
• Ⅱ 型:从未出现躁狂,但有至少 1 次轻躁狂发作和 1 次抑郁发作
• 环性心境障碍:长期(至少 2 年)的轻躁狂和轻度抑郁交替发作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与以下因素相关:
• 遗传:家族中有患病成员,风险比普通人高 10-30 倍(《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 神经生物学:大脑内 5 - 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
• 环境: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丧亲)、长期压力、睡眠剥夺等可能诱发
双相情感障碍需要长期规范治疗,主要包括:
• 药物治疗:心境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盐)是基础,急性期可短期联用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药
•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BT)、家庭治疗等帮助患者应对情绪变化
• 物理治疗:对难治性患者,电抽搐治疗(ECT)可能有效
• 自我管理: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酒精摄入等
❌ 误区:“双相就是天才病,不用治”
✅ 真相:虽然历史上梵高、海明威等名人被推测患病,但多数患者会因疾病丧失社会功能,及时治疗才能维持正常生活
❌ 误区:“只要不抑郁就好了”
✅ 真相:躁狂 / 轻躁狂同样有害,可能导致冲动决策(如巨额负债、高危行为),需同等重视
如果您或身边人出现类似症状,请记住:
🔸 尽早就诊:精神科医生通过病史采集和量表评估可明确诊断;
🔸 坚持治疗:擅自停药复发率高达 70%,调整方案需遵医嘱;
🔸 家庭支持:理解疾病而非指责,帮助患者记录情绪变化;
🔸 紧急情况:出现自杀念头或严重兴奋躁动时,立即前往精神科急诊。
双相情感障碍就像一场心灵的 “四季失常”,但通过科学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找回情绪的 “生物钟”。正如陈先生在康复日记里写的:“生病不是我的错,学会与它共处,也是一种成长。”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可参考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发布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庭护理指南》,或咨询前往广州白云心理医院门诊。